为发挥专业技术优势,助力乡村解决蚝壳回收处理难题,推动蚝乡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,7月4日到9日,轻工与材料学院“壳循新生”实践团在何丽清和朱仙颖老师带领指导下,走进“中国蚝乡”、阳江市特色产业名村程村镇,开展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。实践团以“蚝壳循环利用”为切入点,通过开展蚝壳回收体系调研、提取技术科普、资源化应用推广等特色活动,用实际行动为农业废弃物绿色循环发展注入青春动能,让废弃蚝“壳”焕发“新生”机。
座谈交流,共探破解思路
7月4日下午实践团成员抵达阳西县程村镇,与副镇长黄奕锋、冯婉婷开展座谈。座谈会上,两位副镇长指出当地面临“蚝壳堆积如山”的棘手问题。程村镇作为远近闻名的蚝乡,生蚝养殖产业蓬勃发展,但大量废弃蚝壳却成了甜蜜的负担。这些蚝壳不仅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,让原本就紧张的土地更加捉襟见肘,而且长期堆积还滋生细菌、散发异味,严重影响了镇容镇貌和居民的生活环境,可谓“既占地方又不卫生”。面对这一难题,指导老师何丽清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深入剖析了技术突破的关键点。她指出,要从蚝壳的成分、特性入手,探索高效的回收利用技术,将蚝壳变废为宝。团队负责人李月婷认真聆听两位副镇长的介绍和指导老师的分析,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和指导意见,条理清晰地规划了实践行程,包括实地调研蚝壳堆积情况、与养殖户交流了解需求、开展技术试验等,旨在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工作,助力程村镇破解蚝壳难题。
走访蚝乡,探寻发展脉络
座谈的余热未消,实践的脚步已再出发。黄镇带领团队直入蚝壳加工地。还没走近,那股带着海腥味的风先扑面而来。眼前堆积的不仅是蚝壳,更是乡村期待蜕变的资源。成员们俯身采样用工具这儿敲敲,那儿看看,蚝壳碎片簌簌往下掉,仔细地进行调研流程,探寻蚝壳变废为宝的可能。7月5日,蚝情馆里,老照片和旧渔具把生蚝发展历史长卷徐徐展开,实践团的小伙伴们认真听讲过去村民们怎么样与风浪较劲,怎么样摸索着养蚝,感受蚝乡奋斗的传承;6日,养殖户带着成员们到养殖场中看生蚝培育,从选苗到投放再到日常照料,见证生蚝培育的精细环节,看蚝苗在海水里孕育希望,明白这份产业背后的坚守。每一步走访,都是与蚝乡的深度对话,让青春调研扎根土地。
实验室里,解码蚝壳价值
7月7日-9日,实践阵地转至实验室。接着用仪器进行蚝壳成分分析,在仪器嗡鸣与数据流转间,藏着蚝壳变废为宝的钥匙,这是将乡村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一环。青春的专注与专业,在实验室里凝聚成破解难题的力量,誓要为程村蚝壳找到资源化利用的路径,让“废弃物”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
从座谈问需的思想碰撞,到实地走访的亲手触摸,再到实验室攻坚的价值解码,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为笔,书写蚝壳振兴的新篇章。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,他们把书本上学的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办法,用脚底板丈量土地,用双手解决问题。
合影